发布时间:2025-07-29 04:12:24 人气:
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6日电(周韵 牟文 雷家琪)炎炎夏日,绵竹市广济镇云盖村迎来避暑旅游热潮,为追寻“诗与远方”的都市人织就了一方清凉梦境。这里曾是机器轰鸣的矿区,如今已褪去昔日的喧嚣,当地村民以青山为砚、绿水为墨,在生态画卷上重新诠释着“靠山吃山”的生存智慧。这是绵竹市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围绕生态发展,推动产业转型,探索出美丽乡村蝶变之路的生动缩影。
午后的广济镇云盖村“幸福荣晨家园”民宿里,树影斑驳,花香四溢。三三两两的游客或围坐在茶台前细品香茗,或拨弄琴弦哼唱小调,在宁静中享受着悠闲时光。
“今年7月以来,我们25间客房天天客满。”接待间隙,民宿负责人岳得林介绍,他曾经是一名矿工,在矿山关停后一度陷入迷茫。2016年,岳得林积极响应镇、村号召,将自家的老宅改造成7间特色民宿,凭着亲民的价格和山里人特有的朴实热情,每逢节假日,岳得林的民宿总是一房难求。
2018年,面对持续升温的市场需求,岳得林果断推倒老屋进行重建。崭新的家具、简约的风格,让这座民宿焕发出时尚活力。2023年,岳得林再次大手笔升级,不仅扩大了经营规模,还打造出以深度体验优质旅居产品和分享本土文化为主的2.0版精品民宿,并积极推广民宿“私人化”“订制化”服务,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“为一间房,赴一座城”。
成都游客李阿姨是“幸福荣晨家园”的常客,今年将在这里度过为期两个月的悠闲时光。每天清晨,李阿姨都会带着孙子在山间漫步,在晨露未干的林间小道上呼吸清新空气。正午时分,祖孙俩品尝农家现摘的时令蔬菜和地道山珍。待到夕阳西下,全家人便沿着石亭江畔的栈道散步,任晚风轻拂面庞,看万家灯火在山间次第点亮。“像本地人一样生活,慢慢品味这里的风土人情,这才是旅居的真谛。”李阿姨满足地说。
谁能想到,就在几年前,这里的村民还靠着炸山采矿过活,虽然钱袋子鼓了,代价却是漫天飞舞的矿尘。2016年,这个曾经依赖矿产资源的小镇开启了华丽转身,以“生态乡村旅游”为发展主线,发动村民将闲置的老屋改造成特色民宿,让避暑观光与康养旅居成为新的产业名片。同时,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,精心培育的生态农产品品牌也渐渐声名远播,吸引着追寻田园生活的都市人纷至沓来。
截至目前,云盖村已发展民宿44家,江边美食街区吸纳经营商家40多户,全村直接从事乡村旅游产业的村民达150余人。去年,该村接待住宿游客50万余人次,短途休闲避暑游客100万人次,实现营业收入2000余万元,有效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。随着从事旅游产业的村民越来越多,民宿乡村游成了云盖村的支柱产业。村“两委”积极引导村民进行产业升级,通过开发配套的农事体验、滨水休闲、精品民宿和特色农产品等多元业态,既丰富了游客体验,又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村民增收的双赢局面。
入夏以来,持续的高温天气将原本已经很火的清平镇推向了新的人气高峰。每逢周末和节假日,这里更是游人如织,一房难求。
清平镇坐落于群山环抱的峡谷之中。这里不仅气候宜人,更以丰富多彩的游乐项目吸引着八方来客。游客可搭乘观光小火车徜徉于缤纷花海,观赏山谷间如繁星般闪烁的萤火虫群,在专业露营基地邂逅璀璨星河,体验惊险刺激的峡谷漂流消暑纳凉,还能品尝地道的山野风味美食。
不曾想,几年前这里还是尘土漫天、泥泞遍地的景象。2017年,清平镇抓住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契机,果断关停矿区,启动生态修复工程,实现了“矿区变景区、家园变花园、颜值变产值”的华丽蜕变,跻身国家4A级景区行列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
走进清平镇“850矿工”主题民宿,蓝白相间的外墙,清新素雅的内饰,房间里点缀的矿工元素,配上庭院里怀旧的矿井与矿车风貌,“怀旧”感十足。民宿负责人谢芬昌泡上一壶清茶,正陪着远道而来的客人闲话家常。
“矿井关停那会儿,全家人的生计一下子没有了着落。既然决定做民宿,就要做出让人念念不忘的特色。”如今,每到盛夏,谢芬昌家的客房总是早早订满。靠着口口相传的好口碑,不仅回头客源源不断,谢芬昌更是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独到的经营心得。
清平镇“避暑经济”的蓬勃发展,源于其厚积薄发的转型之路。该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,以“26℃金色清平”为品牌核心,通过系统整合旅游资源以及创新开发康养避暑、研学避暑、休闲避暑等特色产品,构建起“春赏花、夏避暑、秋观叶、冬玩雪”的全季旅游体系,完成了从“矿洞里讨生活”到“山水间谋发展”的华丽转身。目前,全镇已有2000余名群众投身旅游服务业,发展农家乐、民宿200多家,年接待游客突破60万人次,单日最高接待量超1万人次。2025年,该镇旅游总收入预计突破6000万元。
绵竹市是我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,磷矿石总储量达1.7亿吨,但90%以上的矿石都在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内。自2017年起,绵竹市以“壮士断腕”的决心,在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内全面开展探矿权、采矿权清理整顿工作,同时大力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工程,让这片曾经机器轰鸣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。
如何持续走好绿色发展之路?近年来,绵竹市将生态治理作为首要战略,在绿色生态与乡村振兴的交汇处精耕细作,让“生态经济”的品牌熠熠生辉。一方面,立足传统优势,让白酒产业焕发新活力。同时,培育锂电新材料、生物医药等朝阳产业,构建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。另一方面,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,深入挖掘年画文化、德孝文化、三国文化等文化瑰宝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使文旅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,让“天府旅游名县”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绵竹市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,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,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。
在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发展战略下,绵竹市的旅游产业迎来了质的飞跃。2017年,全市接待游客526.4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50.03亿元;2024年,游客接待量跃升至1238.05万人次,旅游收入突破124.11亿元。8年间,累计接待游客达7389.42万人次,创造旅游总收入726.57亿元,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。
绵竹市正以文旅争先战略为引领,擘画全域旅游新蓝图。该市将通过全力建设龙门之巅旅游度假带,高水平建成国际旅游度假区。重点打造九龙山——麓棠山度假中心区、年画年俗文化体验度假区、绵远河森谷运动度假区等三大文旅景区,积极培育“康养旅游、研学旅行、户外运动”三大主导业态;大力实施“品牌培塑、传承保护、品质提升、引流促销、改革创新”五大行动,通过文旅深度融合,力争到2027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0亿元、旅游总收入140亿元,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“金山银山”,绘就生态富民新画卷。(完)
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:本网或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新社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来源: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:XXX(非本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 ③ 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 联系方式: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线
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 法律顾问: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。